收储棉花成“烫手山芋”
造成纺织企业尴尬局面的起因是2010年9月到2011年8月,国际棉价经历的一轮大起与大落。
为确保棉农收益、增强市场信心,2011年9月,国家队出手。锦泰期货王楠告诉《金证券》记者,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,棉花受国际资金炒作,价格暴涨,半年时间涨幅超过80%,价格涨至34800元/吨,随后就是漫漫熊市。为解决国产棉滞销,2011年,国家以每吨1.98万元的价格收储了皮棉310多万吨,托市效果当即显现。不过,临时收储制度并未就此终结,并导致我国棉花收储价今年上调至每吨2.04万元。
王楠告诉记者,国家出手救市是为了确保棉农的收益,然而却陷入了尴尬境地。
“对国家而言,过去一年收储的棉花,在今后极有可能逐渐成为‘烫手山芋’。”她说,近千万吨储备棉占压上千亿元资金,执行国家收储的中储棉总公司如果以国际市场的棉价出手,肯定巨额亏损;若以收储成本价出售,国内纺织企业又承受不起;而今后几年,如果国内外市场逐步向好,国家抛售储备棉,势必会打压国内棉价,这又与储备的初衷相悖。
根据权威数据显示,上个棉花年度320万吨的国储库存到2012年9月新棉上市之前,基本上没有被消化太多,如果来年库存不及时清空,那么下一年度的收储,恐怕连仓储都将成大问题。
事实上,高价出棉并没有解困棉农。
据悉,我国种植棉花的地方在新疆地区。据新疆地区的棉农反映,虽然国家托底收储,种棉不至于赔钱,但价格却很难达到预期,因为农资、人工等生产成本一直在涨,只能微利。
江苏射阳是省内种植棉花最大的地区,射阳县的一位棉农金先生介绍,棉花的种植成本正在逐年走高,现在种棉花,基本不赚钱。
“虽然从2007年开始,我国出台了棉花良种补贴政策,给我们种植棉花的农民每亩15块钱的补贴。但这点钱很难跟上种棉成本的上升。”金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,每亩棉花的平均种植成本为2300元左右,如果加上外请人工的费用,每亩的成本要达到2600元。v