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新闻

棉花收储政策是双刃剑

棉花收储政策是双刃剑
  近日有业内人士透露,国家收储政策正在酝酿大调整。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,玉米、棉花等农产品将取消实行多年的托市收购,改为对农民“直补”。此前我国对玉米、大豆、棉花、油菜籽实行临时收储政策。但这些托市收购政策,近年来因其扭曲市场价格及执行中的乱象饱受指责。
  以棉花为例,因收储棉花价格高于外棉价格,国内棉花市场与国际棉花市场严重脱节,出现价格倒挂,致使纺织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。由于进口配额有限,甚至有企业从倒卖配额指标中获利。业内人士表示,行政色彩浓厚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将结束,由市场决定棉价,另外,对棉农的保护将主要采取“直补”措施,预计方案明年就会出台。
  其实,不仅是国内棉花的价格在不断下滑,我们也可以从美棉近3年走势看出,美棉整体呈现为先下跌后反弹盘整的态势。其中2012年6月出现阶段性低点65美分/磅附近,最近一年时间围绕80美分/磅附近震荡,近期有走弱迹象。不过通过观察,美棉走势也同样受到中国大规模收储的影响。
  2011-2012年度中国收储外棉将近100万吨,2012-2013年度收储外棉近40万吨,2013-2014年度估计中国将以抛储为主,市场预计国家收储外棉的可能性下降,同时将减少进口棉配额的发放。
  收储政策通过提供最低收购价格能够缓解市场供求矛盾,但收储的企业是要具备一定的资质,不具备资质的企业只能望洋兴叹,尤其是当整个行业不景气,需要依靠交储维持经营的情况下,小作坊或者风险承受能力不强的企业只能选择关门。
  如果棉花临时收储政策逐渐退出,棉花种植可能面临更加严酷的竞争,不排除籽棉收购价明显降低、棉花种植面积大幅下降的可能。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建立棉花直接补贴机制,在保护棉农的基础上,建立减少对市场价格的扭曲。在收储政策退出的情况下,棉花企业及下游纺织企业将在更加市场化的环境中生存,企业的经营方式可更加灵活,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。

关闭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
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