棉花配额难觅纺织企业感受冷热不均
去年以来,国内外棉价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价差。近一阶段,虽然国内外棉价差有所缩小,但仍在4000元/吨左右。因此,能否拿到棉花进口配额,对用棉企业效益的影响非常大。记者了解到,大多数纺织企业都很难拿到或只能拿到少量配额。因此不少纺织企业负责人都对棉花进口配额的分配忿忿不平。“现在是进口配额决定企业的命运。企业经营的好差,不是看你技术、管理、成本控制,而是看你能不能拿到配额,大家完全处在不平等的竞争地位。”丰润实业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孟令军如此抱怨。
国家发改委掌握着棉花进口配额的分配权,每年都会公布棉花配额的申请条件、分配原则等。但在棉花配额的分配过程中,业界对其透明性一直存在质疑。据国家发改委2012年文件,有条件申请棉花进口配额的企业包括国营贸易企业、2011年有进口实绩的企业和纺纱设备5万锭以上的棉纺企业。这个进入门槛并不算很高,但它的分配原则却很模糊。国家发改委“将按照申请者的申请数量、历史进口实绩、生产能力和其他相关商业标准进行分配”。对此企业表示:“在执行过程中没有人知道到底是怎么分配的,人为因素很强。”
此前有信息披露,今年的棉花滑准税配额与储备棉拍卖捆绑,企业拍得一吨储备棉将获得相应1/3的进口滑准税配额。但储备棉拍卖至今,对于是否搭配相应的进口配额并无明文规定。据了解,有的企业已经以这种方式拿到了配额。但对部分企业来说,投放的储备棉根本不符合生产要求,不可能为了获得进口配额去参加储备棉拍卖。他们呼吁,能否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,分配一些进口配额。
另外,每年总共发放多少滑准税配额,什么时候发,企业也都无从了解。正因如此,业内对棉花配额的质疑之声越来越大。即使是不取消棉花配额,大家也都期望棉花进口配额的分配能够更透明、更公正,计划性更强。